出海电商&国际贸易独立站服务平台
2007-2022

巴西货币大跌19%,已近崩盘边缘!外贸货代企业关注货款风险

作者:Ueeshop跨境电商平台
浏览数:7528
时间:2018年06月15日 00:00
分享到:
0
1. 巴西货币大跌19%,已近崩盘边缘!外贸货代企业关注货款风险!
连月来表现抢眼的美元正搅动着一众新兴经济体,4月中旬“美元魔咒”强势归来,5月新兴市场一片倒,备受瞩目:
5月7日,阿根廷8天加息3次。无力回天,向IMF求助。
5月18日,土耳其里拉暴跌17%+,总统干预央行货币政策,无奈加息。
5月30日,意大利欠下2.3万亿公共债务,股债汇三杀,拖垮了欧元区。
5月29日美元指数冲上95关口后回落,6月开始向下回调,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仍未能幸免。
现在又一个国家即将倒在美元和美联储的大刀下,走在崩盘的边缘!
巴西锁定下一个“崩盘”名额
6月7日,巴西雷亚尔兑美元无限接近4:1红线,美银美林曾警告称:若跌破这一关口,新兴市场风暴将向发达国家蔓延,巴西曾两次出手救市,但都无法挽回雷亚尔下跌的趋势。
1、两次救市均无效
雷亚尔对美元,上周累计下跌4.8%,自2月以来,已经下跌近19%,盘中雷亚尔兑美元一度跌至3.95,创两年新低,日内跌约1.5%,两日来累跌4%。截止发文,美元兑雷亚尔:3.6994,创两年多以来新低。
巴西股指Ibovespa股指跌幅一度达到6%,后跌幅收窄到4%以内。截止发文,跌幅收到2.42%
6月5日,在原本计划拍卖15000份外汇掉期合约的基础上,巴西央行又额外增拍了30000份合约。这一行动令美元/雷亚尔汇率一度回到3.75左右,但效果短暂。
巴西央行决定再度出手,拍卖价值27.5亿美元的9个月回购协议(Repo),并额外拍卖40000份外汇掉期合约(FX swap),此次干预的效果和两天前一样,非常短暂。
2、巴西可能是新兴市场的下一个“多米诺骨牌”
1)工作不满意,罢工潮,商品出口受阻
2)油价上涨+利率上升+美元升值
3)国内外部门、机构纷纷下调GDP预期
在巴西央行采取干预措施之前,阿根廷、土耳其、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央行均采取了类似行动。虽然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已经遏制了本国汇率的下跌,但阿根廷、土耳其和巴西的货币前景依然低迷。
有相关国家外贸货代的企业,需关注近期的货款风险!

 
2. 墨西哥物流市场:等待真正的创新。
墨西哥拥有1.2亿人口,是人口最多的西语国家,也是拉丁美洲人口第二大国,仅次于2亿人口的巴西。相比其他拉美主要大国,墨西哥良好的基础设施,受教育人口的英文水平以及和美国毗邻的地理位置给海外投资人带来更好的憧憬。现在的墨西哥正逐渐成为创新产业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
拉美的试验田
墨西哥经常被看作是进入拉美市场的大门,尤其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更是普遍选择了墨西哥作为他们进军拉美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许多SaaS(软件即服务)公司也都选择墨西哥作为他们进入拉美市场的突破口。
滴滴最近也在墨西哥网上大力招募,把墨西哥作为海外市场扩张的首要目的地之一。
墨西哥电商概况
创新是电商发展的动力。在墨西哥,无论是外资企业,本土企业,甚至传统行业的企业都积极推动这一进程。 报告显示,从2009年到2015年,墨西哥的电子商务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8%,2016年增长28%达到了17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这样快速的增长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una locura” (疯狂增长)
比较有趣的是,和其他成熟市场的情况不太一样,墨西哥电商行业排名前五位的公司既有电商起家的公司也有传统的零售商。

 
3. 前5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8.8%。
今年前5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1.63万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出口6.14万亿元,同比增长5.5%;进口5.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6%;贸易顺差6498.1亿元,收窄31%。
单看5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53万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1.34万亿元,同比增长3.2%;进口1.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6%;贸易顺差1565.1亿元,收窄43.1%。
 
4.Tip!印尼电商市场发展前景诱人,商家需注意三大挑战。
印尼人口众多,随着移动电话普及率的不断增加以及中产阶级的壮大,都为印尼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这种现象不仅表现为本土电商玩家的不断增加,同时还有来自国外的电商的加入。
印度尼西亚银行表示,在2016-2017年期间,印度尼西亚的网上购物交易额达到53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网上购物交易额将达到1300亿美元,这被认为是非常有前景和乐观的数额。难怪本地电子商务公司和国际电子商务公司都在争夺印尼电商市场这块大蛋糕。
尽管印尼电商市场十分诱人,但以下几个挑战是每个电商商家需要注意。
物流混乱
印尼是由数千个岛屿组成面积为190万平方公里群岛国家。毋庸置疑,这样的地理特征为给物流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从印尼西部到东部的货物交付并不容易。
事实上邮费是决定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包邮促销是电子商务玩家提升销售量的一种营销策略,特别是中小企业。
从海外进口商品的电商玩家也体验到了物流的混乱。经常提到的一些经典问题是:分销链狭窄,货物在港口停留时间过长,以及需应对难缠的海关。
据世界银行报道,印尼物流业的成本在东南亚地区最高,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 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邻国物流只占GDP的20%。
这种高价物流是由于消费者购买日益昂贵的商品所影响的。
支付系统不完善
网上购物时,银行转账仍然是印尼最受欢迎的付款方式。这种支付方式在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使用率已经相对非常低甚至没有。
这是因为印尼的金融知识水平仍然很低。 只有约36%的人拥有银行账户。 另外,信用卡普及率在东南亚最低,仅为1.6%。
低水平的金融发展对贸易行业的交易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指导未拥有信用卡或银行账户的消费者如何进行安全实用的网上交易,从而扩展支付方式。
独特的消费特征
倾向于个体户交易
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通过社交媒体开展业务,最终建立了一个拥有自己的域名的在线交易网站。即便如此,许多人仍然犹豫不决,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形成的社区或个人账号进行交易。
其中一个原因是,印尼消费者更喜欢与个体户进行的网上购物交易,通过Whatsapp或LINE这样的聊天软件直接与卖家联系。然而,这种常规的支付方式的安全性不高,且很多消费者易遭受欺诈。
与常规支付方式不同的是,在线购物网站已经拥有安全的支付系统,该系统可确保客户在交易时不会遭受损失。
尽管现在有很多网上商店,但许多消费者仍然更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寻找产品,并通过Whatsapp与卖家联系。他们认为这一交易比直接在购物网站上的交易更加个人化,热情和可靠,网上交易过于直接和固化。
这种独有的特点值得电子商务玩家进行开发,购物网站可通过个性化聊天机器人等方式,帮助卖家与买家进行在线交流。
价格决定客户留存率
大多数印尼消费者喜欢访问有促销和价廉的网上商店。当该网店的促销季结束后,他们会转而寻找更物美价廉的其他网店。
另一方面,印度尼西亚人的网购平均消费水平也偏低。据相关数据显示,印度尼西亚的网购消费水平只有约36美元。相比之下,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网购消费水平更高,分别为54美元和91美元。
印尼网上人均网购消费水平说明了为什么价格竞争是影响消费者去留的因素之一。有竞争力的价格将成为电子商务玩家吸引回头客的重要手段之一。
虽然印度尼西亚处于电子商务领域的初创初期,并受到国外电商的强势进攻,也有有不少人遭遇失败,但同时这也表示印尼电商市场前景可观。

5. Tip!快消品B2B,为何90%公司都倒闭了?
这是一个创新创变的最好时代。当然,这也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先烈时代”。
在移动互联网的新世界里,整个商业逻辑和市场逻辑都走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代。创新创变是必然的,而“变则通”是企业的基本法则。
近五年以来,各种成功都是基于创新创变。而成功概率最高,“造富”最热的都离不开移动互联网。
能看到的成功都是“奇迹式的大成功”,都是“草根式”的的成功。这种现象,让大众对成功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也让“逆袭”成为一种信仰。
冷静下来,很多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的创新创变也是“批量性”的倒下,也是“行业性”的坍台。而“免费式的烧钱”行动无一例外的都和“地狱和天堂只差一步之遥”。
这种“奇迹式的大成功”的背后,有另一种现象那就是“毁灭式的批量失败”,究竟背后有什么玄机?
笔者专项研究表明:当前,有一种失败叫逻辑成功。
这些曾经“逻辑很成功”的公司,你还记得吗?
这里仅以快消品B2B行业来分析,因为90%以上都倒闭了,最具代表性。
先来看看这些逻辑很成功,结果很失败公司名录:
再来分析一个众所周知的典型案例:
案例:店商互联
成立于2014年,历经五轮融资近13亿元,已经是非常巨额的数字了。其业务曾经覆盖40个城市,超过42万家终端店铺,旗下无忧蚂蚁在全国加盟的配送站有2000多家。
然而,店商互联一直没有找到可以持续的赢利能力和盈利点。最终在2018年资金链断裂,高管失联,人去楼空,只留下供应商和员工望洋兴叹。
尽管快消品B2B平台都找到了无可挑剔的“成功逻辑”,但最终的结果是“败的一塌糊涂”。
提高效率和精细化,有错吗?
毋庸置疑,商业的本质是效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商业的效率低,粗放运营到了必须改良和进化的地步。于是,基于提高效率和精细化运营的新商业逻辑出现。
以快消品行业的商业市场为例。尤其是食品,酒水等快消品商业市场,仍然处在传统的“大批发”和“大流通”的“个体经营”阶段。这种“个体经营”受规模,运营体系的影响,其仓储,物流体系处在散乱状态,这种散乱的分散状态必然存在效率低,运营粗放的弊病。
移动互联网到来,基于“平台和共享”的商业逻辑出现,仅食品,酒水等快消品就有十万亿的商业市场规模,如果能够通过“平台和共享”商业逻辑,实施“统仓通配”的集成化模式,把快消品“个体经营”的散乱粗放做以整合,理论上讲,仅仓储和物流费用就可以节约4-6%。
试想,十万亿的商业市场,仅仅通过“统仓通配”的商业模式,就可以节省4-6%,这就是4000-6000亿的商业机会。
于是,就有一大批以此为商业逻辑的创新创变的“草根们”,开始幻想自己能够创造一个集约化经营的商业逻辑,而且仅仅是食品,酒水的快消品就会有4000-6000亿的市场,如果拓展到整个商业市场领域呢?随随便便的成功就是万亿的商机。
按照网络时髦的话说:这么一算,吓死本宝宝了。
于是乎,基于提高商业市场效率和集约化程度的创业公司雨后春笋版的成立。
这类公司,以传统批发商为“革命”的对象,开始于传统批发商谈“统仓通配”战略,描绘“平台+共享”的商业逻辑,宣传只有加盟这种商业航母才能不被颠覆的思想。
有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成立于2015年,惨败于2016年。
他们和传统经销商谈“统仓通配”,托管传统批发商的仓储和物流配送职能,承诺给传统批发商在仓储和物流配送方面节省4-6%的费用。并成立移动端的APP,实施线上下单,线下配送。一时间搞得风生水起,有模有样。
当时,笔者就下了一结论,传统经销商很难进入这种平台。原因有三:
一是仓储和物流配送是经销商的核心职能,也是连接市场的主要端口。把这个职能交给第三方,肯定担心丢失阵地;
二是批发商的物流不是简单的送货,而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是客情关系维护和市场信息收集。丢掉物流配送职能就相当于和渠道商失去了联系,也相当于丢掉了收集市场信息的窗口;
三是仓储和物流是批发商的核心商业机密和经营的“抓手”,明明知道“省钱还能省心”,也不可能交给第三方的深层次原因是担心被“架空”。
笔者当时也给这家代表性公司的负责人讲了这些道理,但是这家公司负责人坚定的认为:从商业逻辑的角度看,非常成功,没有丝毫的毛病。而且坚定地认为,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盲从用户“痛点”,逻辑失误成必然
为什么逻辑成功,运作失败了呢?笔者认为:逻辑成功,不代表一定能成功,也许意味着一定失败。
从上述案例看,商业逻辑非常成功,而且符合社会和商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逻辑上分析数千亿,过万亿的机会也找不出毛病。
笔者这里讲一个冷笑话,来解释下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对年轻人异地恋,男女双方内天各写一封信给对方,以表达思念之情。最后的结果是:邮递员和女方结了婚。
这就是传统批发商明明知道提高效率和集成化运营,不仅可以省钱,还可以省心。也不愿意加盟的核心原因。在“统仓通配”的“平台+共享”的商业逻辑下,批发商担心自己的女朋友和邮递员结婚,这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有些痛点只是说明:痛,还可以快乐。
现在基于解决“痛点”商业逻辑思维是主流思维。很多创新创变的群体,以为找到了“痛点”就是找到了成功的“支点”。其实,有些“痛点”里也蕴藏着“快乐”,这就是事物的两面性。
基于解决痛点的“救世主”思维,也会把创业带上“断头台”。能不能识别需要解决,或者用户急切要解决的“痛点”才是创新创变成功的核心要素。
比如,在酒类商业市场,也有提出“9分钟送到”的服务标准。后来也销声匿迹。顾客真的需要“9分钟送到”吗?从点菜到上菜,9分钟能上来吗?过度服务除了增加自身成本之外,还会给顾客带来“不舒服”。高铁的“你无需求,我无打扰”的服务理念,被乘客交口称赞。麦当劳可以不点餐坐半天的无打扰服务,以及自取餐食的“没有服务”,也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并称赞。
有些“痛点”只是为了说明:存在即合理。从“痛点”的角度看,创新创变者需要理性对待“痛点”,识别具有商机的“痛点”。
有些“痛点”是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或者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从商业逻辑上看,蕴含巨大商机,但是从操作上看,无法落地。这种痛点就是存在即合理。
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整体进化式解决
仍以“平台+共享”的“统仓通配”为例说明。
商业的本质是效率,从效率的角度解决传统批发商的“痛点”,需要商业市场整体进化,而且竞争是进化内生动力。目前,商业市场,尤其是传统批发商,还没有走到4-6%决定生死的阶段。所以,尽管可以节省4-6%的费用,相比可能面临与“邮递员结婚”的风险,失去市场“抓手”的可能。他们宁肯少赚4-6%。
从集成化的精细运营看,中国的商业市场差别比较大,商业市场发展和进化的层次比较多,且复杂。对于发达城市来讲,“统仓通配”的集成化运营时机基本成熟,而相对内地的县级市场而言,仓储和物流费用并没有制约批发商的发展。甚至绝大多数批发商已经自己购置了仓储,而资产增值又让批发商认为,仓储成本是可以忽略的。
笔者认为,经销商的核心职能是产品的推广能力和渠道维护能力。仓储和物流是这两种能力的工具,单纯的从成本的角度理解批发商的仓储和物流是错误的。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平台+共享”的“统仓通配”集成化商业模式没有未来。只是说,需要时间,需要时间推动商业市场的进化,以整体进化推动行业发展。
所以,不加辨识就认为逻辑成功就一定能成功的创客们,一定会成为“悬在半空”的先烈。

 
6. Tip!中美贸易战下的出口电商究竟怎么玩?
贸易战最主要的方式是加税,最直接的结果是外来产品价格上涨,保护本国产品的市场。这种粗暴的做法反而给出了出口电商绕过贸易战的一种逻辑:降低推售产品的价格敏感性,多关注那些高质高价的产品。
自从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23日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酝酿已久的中美贸易大战算是正式打响了。毫无疑问,从行业和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一波互联网浪潮中兴起的出口电商肯定是最受伤的那个,如果贸易战刹不住车,将影响全球开放贸易格局,出口电商在诸多掣肘中将变得举步维艰。
而就算没有中美贸易战,出口电商行业内的波云诡谲也不曾明朗过。伴随离职潮的是卖家们反馈的订单断崖式下跌。
可以说,中美贸易战只是把默默无闻的出口电商推向了风口,让玩家们的行为开始明面化,而从玩法上来看,硝烟之中,出口电商除了革除自身顽疾,固有玩法可能也要发生转变。
出口电商应该是跨境电商的主战场
跨境电商无论如何都带有“入境”、“出境”两层含义,但不知何故互联网行业一谈论起跨境电商,首先想到的都是海淘之类的进口电商,在把国货往外卖这件事上鲜有人关注。
1、出口电商市场既有大份额也有广前景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出具的《2017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2017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3.6万亿元,同比增长30.7%,其中,出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2.75万亿元(占比81.5%),而进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仅为8624亿元(占比18.5%)。
虽然不是舆论焦点,但据统计,在国内147家电商平台中,有46%的平台已经开展了海外业务。
而从市场上来看,我们沉醉于双11、618等辉煌数据中不可自拔,但国外的电商市场同样火热,典型的例如美国,3.15亿居民、2.55亿网民、1.84亿在线购买者,电子商务交易额约占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的25%,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可供发挥。
2、中国制造的形象早已不再一样
在不少人心中,国货的低端形象或许是出口电商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是,出口电商之所以能够迎来快速增长,与中国制造形象的改变也有很大关系。
至少在电商层面,国货已经有充分的信心去面对世界客户。
3、政策驱动始终是根本保障
除了一带一路、产业结构转型等大局需要,出口电商还肩负平衡国际贸易、调节外汇等诸多责任,也因此,不只是企业层面,国家层面对出口电商的支持也不遗余力。
一方面,一个行业的发展没有大环境支持显然是不能长久的,不同于本土电商或进口电商对线下实体经济可能造成冲击,出口电商在任何层面都有更充足的发展底气。
鱼龙混杂,出口电商苦衷不少
但是,即便出口电商在市场规模、前景、产品质量以及政策层面都有充分的发展保障,作为一种走出去面对众多国度和文化的业务形态,出口电商也存在着诸多“苦衷”。
1、“全息行业”,廉价低质损害整体形象
在进口电商或者本土电商这里,如果出现了假货、劣质货或者品质很差的正品,损害的往往是某个企业、某个品牌或某个渠道的信誉。消费者虽然感觉上当,但下次至多换个地方再次购物。
而出口电商则恰恰相反,它带有某种“全息行业”的特征,也即,仍何一个行业的参与者都可能影响整体的市场印象,出口电商之间既是竞争的关系,更共同肩负行业形象的责任,局部即是整体,整体即是局部。
“一颗老鼠屎坏一锅粥”倒是其次,重要的是,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上,那些有心做好产品、好品牌的出口电商无法控制整个行业,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
2、看似美好的目的地,可能是沼泽
出口电商的出口一般有两个地域方向,即所谓“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
前者,入局好处在于市场处于空白状态,市场有着无限的可能,例如东南亚市场,鲜有当地竞争者,无论对于平台还是国货出海都十分有利。但是,东南亚、非洲这些地区同时存在人均购买力低、网购习惯未成熟、物流硬件条件不完善的弊端,无论是主动推动物流体系的建立还是培养市场网购习惯都需要极大的成本投入。
后者,虽然基础设施完善,但受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欧美近年来贸易壁垒开始回潮,如果在之前没有打好深厚的根基,在贸易政策冲击下将举步维艰。
3、多对多,“出口”高出“进口”一个数量级
进口电商、本土电商还有个特点,不论是什么类型的产品、品牌,最终都归于“中国”市场,在营销策略、产品策略上十分有针对性,是一个“多对一”的市场。
而出口电商,往往针对不只一个独立市场,众多品牌、产品出海面对众多不同的市场,形成“多对多”的局面,无论对品牌商还是平台都是不小的挑战。这种“做乘法”的市场,其复杂度高出了一个数量级。
尤其是在运营上,一些本来简单的细节变得十分复杂。例如商品信息简介不同地区文化千差万别,宗教忌讳、词汇歧义本身就足够作为课题深度研究了。
三重运营才能做好出口电商
问题并非无解,只是解决方案既需要硬实力,更需要运营的技巧。
1、平台运营:硬实力的较量
出口电商的发展也有不短的时间了,最终,我们发现唱戏的还是那些大型的互联网企业。
出口电商的平台运营,无论是本土的平台还是国外的平台,说来说去都是硬实力在PK,普通电商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中仍然发展出100多家,而出口电商平台的数量两只手就能数过来,更多的都是借平台做生意的普通中小创业者,无法自立门户。
2、品牌运营:供应商品牌塑造
B端品牌借平台出海,除了卖东西挣钱,也一定带有塑造品牌、开拓市场的目的。
事实上,在塑造品牌过程中,国外市场所需要的投入并不比国内多,只是更加需要技巧。品牌商们在国内依靠媒体、微博、微信、主流及垂直电商平台、ASO应用商店的优化和其他一些付费渠道来塑造形象,而美国等国博主文化强大,博主联盟有着非常分散的渠道,社交媒体渠道也更为丰富。
3、机会运营:贸易战背后有新的产品逻辑
贸易战最主要的方式是加税,最直接的结果是外来产品价格上涨,保护本国产品的市场。这种粗暴的做法反而给出了出口电商绕过贸易战的一种逻辑:降低推售产品的价格敏感性,多关注那些高质高价的产品。
越“屌丝”的产品,价格浮动越敏感是不争的事实。
近些年火热的消费升级其实是欧美最先发生,然后中国中产阶级跟上。欧美等国的消费需求逐渐从低价向品质延伸,消费过程中越来越看重商品的质量、品质乃至品牌的个性和文化背景,为更好的品质付费也开始被消费者所接受。
从这个意义上说,除了品牌要借助平台塑造自己的形象,平台也必须反过来要求品牌商们保证“品质力”,降低低端、价格敏感产品的准入。